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2集课程复讲 |
郎海涛学长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2集提纲 1.《了凡四训》把善归纳为哪十件事? 2.如何才能做到“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? 3.为什么说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? 4.改过要发哪三种心? 5.如何对待德行和物质?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2集复讲 1.《了凡四训》把善归纳为哪十件事? 爱敬存心 敬重尊长 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 成人之美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爱惜物命 2.如何才能做到“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? 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,先不批评,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。假如有,赶快修正;假如没有,那很好,继续保持。李炳南老师说,见人有善,不嫉妒要随喜;见人有恶,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,见人错事,不指责要协助。 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,决不可嫉妒。见人有恶不要批评,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,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,为什么要守默?时机还没成熟,跟他的信任还不够,可能我们一劝,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,或者毁谤他,这样就不好。 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。“君子信而后谏,未信则以为谤己也”,没有取得信任就劝谏,可能产生误会。 绝对不要把别人的过错放在心上,否则就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。 3.为什么说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? 改过是相当重要的学问,《了凡四训》讲到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,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,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,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,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,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,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,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,大半都怎么样?流掉了。所以要先把洞补好,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。 4.改过要发哪三种心? 改过要发三种心:“耻心”、“畏心”,“勇心”。 第一,要发耻心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,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,有道是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”。 “耻之于人大矣”,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,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;没有羞耻心,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。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。 第二,要发畏心,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,对于过错不要有丝毫的掩饰之心,有敬畏之心。“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以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”。所以我们下定决心,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,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,都可以弥补回来,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。 第三,要发勇心,要勇气去对治自己的坏习惯。对自己赶尽杀绝,对别人厚道三分。
5.如何对待德行和物质? 《弟子规》讲,“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,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。” “唯德学,唯才艺;不如人,当自砺”。为人父母如果把德行摆在前面,当然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你的小孩。“若衣服,若饮食;不如人,勿生戚”,引导孩子不要把人生当作只是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。如果父母把钱放在第一位,那孩子以后也会把钱当成第一位,重利轻义,人生就会出现问题。 什么样的乐才是真正的乐?行善最乐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这是真乐,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,这是可以伴随一生的喜悦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